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
区 五 届 人 大
五次会议文件(10)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5年2月5日在云浮市云安区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云浮市云安区区长 谢子超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云安县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原云安县,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1亿元,同比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2亿元,增长17.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8亿元,增长3.1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7.5亿元,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亿元,增长12.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37元,增长1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13062元,增长31.6%。2014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云浮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云安撤县设区,云城区都杨镇划归云安区管辖,原云安县的前锋、南盛两镇划归云城区管辖。11月7日,成功举行了云安区揭牌仪式,标志着云安历史翻开了新一页。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产业层次明显提升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粮食生产平稳增长。全区全年共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85万亩,总产量9.5万吨,增长2%;水稻播种面积14.55万亩,总产量6.46万吨,增长3.2%。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区共建立农业产业化组织226个,比上年增多了38个;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55.46万亩;农业产业化组织销售收入12.6亿元,增长4.86%。农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实施国家、省、市级农业项目有18个,各级财政共投入项目资金5024.38万元,已完成的项目8个,在建的项目10个。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兑付各项支农惠农资金1604.6万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已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393本。完成5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改善灌溉面积3610亩,保护耕地6150亩;完成白石河治理工程和佛洞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9家,比上年新增12家,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2亿元,增长17.4%,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1.9%。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泥、硫化工、石材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实现26.3亿元、28.4亿元和50.8亿元,其中水泥、石材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1.9%和61.6%。
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7亿元,增长5.1%。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业稳步增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快,大云雾漂流度假村项目试业运行,吸引了大量外地旅游客到景区观光旅游。金融业务有新发展,云安惠民村镇银行于2月正式开业;到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1.6亿元、贷款余额31.7亿元,分别增长6.4%和9.5%。外经贸工作逆势向好,新申报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家;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163万美元,增长43.5%;实际利用外资2757.2万美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4%。
二、着力加快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继续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全区47个省市区重点项目总投资330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59.6亿元,年内完成投资58.3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7.9%。其中5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1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7.2%;17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7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2%;其余属区的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78.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3亿元,完成投资25.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7.4%。
园区承载水平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2亿元,主要建设项目有园区污水处理厂、园区110千伏变电站、中材大道、青洲大道(西段)、云硫大道、青洲大道至污水处理厂大道、国道S368线县城过境公路改造工程等。成立了南海区对口帮扶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指挥部。抓好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测绘完成《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启动区5.9平方公里范围1:500大比例数字化地形图》,编制了《南海(云安)产业转移工业园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园区征地拆迁和土地整理工作,完成征收土地任务5000亩。完成申报《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2014-2016)》,并被省经信委确定为2014年广东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经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批准,云安区人民政府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三废”利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让云安成为广东省内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唯一试点区。新引进雄力新型材料科技、洪涛高新石材产业园、新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磨灰、干砂浆等10多个项目,协议总投资31亿元。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1.5亿元,增长22.5%;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27亿元,增长38%;实现税收2.6亿元,增长37%。
三、着力推动统筹发展,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年交通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8634.45万元。完成公路建设总里程60.82公里,其中,农村公路50公里、X868线东升水库至新兴天堂(云安段)改造工程5.5公里、六都至高要大湾(云安段)二级公路整治工程5.32公里;总投资9484万元的省道S368线云安段升级改造工程已启动实施。江罗高速途经镇安、石城、南盛、前锋4个镇约30公里,全面完成3288.36亩征地任务,拆迁房屋厂房536间,迁坟2600穴;江罗高速开始动工建设。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经省政府批准,六都组团纳入云浮市中心城区规划发展。实施“三旧”改造项目2个,改造面积1.04万平方米。各镇启动实施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共有10个,总投资20.48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4.7亿元,已完成投资6.9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46.8%。其中,六都镇美景华庭、云富花园、镇安镇昊天名都、河景湾新城(一期)4个项目已完成,进入销售阶段;其余的项目已完成征地,正开展前期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力保护划定生态红线区域。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1.19%。全年共完成造林2.7万亩,绿化美化村庄20条,创建生态文明村147条,基本完成3个示范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建设有序进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全区1310条自然村均已建成了符合省要求的垃圾收集点,“一村一点”完成比例达100%,农村生活垃圾运输车辆、清扫工具完备率达90%,无害化处理率为63%。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强化城乡水环境和空气质量监管,主要污染物持续均衡削减。全面贯彻落实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法规,耕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四、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有效激发
经济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全区向全社会公布了2014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第三批),共调整压减事项98项。工商系统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改革审批程序,实行“先照后证”。新登记市场主体912户,增长10.14%;新增市场主体注册资本4.23亿元和从业人数为3346人,分别增长了157.5%和10.5%。扎实抓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卫计部门职能转变及机构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做好撤县设区后的事权配置、机构设置工作。大力推进农村普惠型金融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目前,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已为3.35万户农户家庭建立信用档案,建成信用村111条,占全区行政村的100%,2.47万农户被评定为信用户。财税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营业税改增值税、国库集中支付、民生全程代理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严厉打击走私违法活动,坚决维护稳定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社会创新管理成效明显。全区登记的社会组织77个,其中新登记社会组织8个,备案的社会组织(自然村乡贤理事会)984个,在镇备案登记率达到100%;取消对全区性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设立、变更和注销的登记和备案,简化群众办事程序。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持续增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协助上级部门为我区新招录公务员2批66人,其中区直机关23人,乡镇43人;公开招录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4批 141人。
五、着力加大民生投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对符合政策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实行二次补偿; 全面推进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险种扩面征缴工作。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为9.6万人,完成率100%;城乡基本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0.17万人,完成率100%;落实2015年度城乡基本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62万人,占年计划任务的100%;参加职工“五险种”人数均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00%以上;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农村集中五保和散居五保救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和496元;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人均救助分别提高到335元和150元;发出保障卡25万张,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卡户籍人口的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31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90人。举办农村劳动力培训班35期,培训人员3280人;举办创业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160人。
民生各项事业统筹推进。坚持把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倾斜,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全区11大类民生支出7.68亿元,增长6.21 %,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73%。区政府承诺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解决了一批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创强顺利推进,全区教育创强工作总投资超过1.18亿元,共完成项目1331个;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全区幼儿园发展到40所。大力推进LED照明产品的推广使用,改造城区各路段、乡镇的中心街道照明路灯共3139盏,约86公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进区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完善网上采购支付平台建设;城乡医保经办服务点已覆盖各镇卫生院;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合作医疗补助制度;全力防控登革热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全区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计生国策全面落实,为2833人免费提供孕前孕期优生健康检查,发放计生“两项”奖励资金113.5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9.74‰。文化民生实事件件落实,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间,覆盖率达100%;改建扩建村级文化室120间,农家书屋149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个。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19个重点帮扶村和3411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落实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共投入帮扶资金1.1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548个;19个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达6.06万元。助残工作扎实开展。全区纳入低保的残疾人1168人,为重度残疾人购买城乡养老保险811人,购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2230人,为194例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康复治疗。积极推进“稳价惠民工程”。实施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共向全区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及区政府确认的其他低收入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45.7万元,发放人数共1.22万人;建立健全平价商店17家。
平安云安建设纵深推进。省、市推介了云安“垒小平安筑大平安”的工作经验。实施打防管控建工作,全区刑事、治安案件警情309起,同比下降8.3%。化解历史信访积案12宗,区信访部门办理群众来信来访51件(批),同比减少11件(批),减幅17.7%。全年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037宗,成功调处1021宗,调处成功率98.5%。投入2500多万元完善了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有64条自然村安装大喇叭工程,组建专兼职治安巡防队伍15支共73人,设立治安执勤点20个;组建区综合应急大队,有队员70名。组织打击“三违三抢”行动21次,民兵应急分队发挥作用明显,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筑4宗;清理抢种10宗,查处违法用地4宗,查处违法采矿2宗。集中整治违法违规企业取得初步成效。切实落实监管责任,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此外,武装工作、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扎实推进,审计、统计、编制、人事、经济发展研究、知识产权、民族宗教、档案、保密、外事侨务、政府法制、人民防空、地方志、消防、气象、侨联、工商联、文联、社科联、工会、妇儿、青年、老年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全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群众制度,构建反“四风”、接地气的常态化机制。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规定,精简会议、文件,压缩“三公”经费。全年“三公”经费支出下降了19.95%。顺利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网上办事大厅建设,规范网上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注重依法行政,聘请了区政府法律顾问,提升依法决策水平。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答复率、满意或基本满意率均达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云安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云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我区发展实际看,综合实力与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依然不小,转型升级步伐还不快,产业结构层次还不高,有支撑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依然是现阶段的基本区情。从政府具体工作看,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不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供求矛盾凸显,征地拆迁、城市管理、信访维稳等领域矛盾纠纷增多,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难度增大,公共服务水平与多样化民生诉求还不相适应,政府职能转变、效能提升和工作落实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研究,认真谋划,着力解决。
2015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中央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省委提出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和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 新型大都市圈,市委提出的“一江四组团”、“两区带两园”的城市发展格局,佛山市南海区对口帮扶我区工作深入推进,云安撤县设区,都给云安带来新的机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些大好机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科学的决策、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和区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枢纽港、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按照“工业立区、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以全面深化改革总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注重城乡一体,突出生态建设,致力民生改善,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江四组团”、“两区带两园”的城市发展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不含都杨镇,下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 %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5 %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1.8%以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完成市下达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市控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特色主导产业,推动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为方向,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始终把重点项目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抓手,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继续实行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协调服务,不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要实行倒逼倒排机制,严格时间节点,落实工作责任,签约的抓开工,在建的抓进度,建成的抓投产,千方百计提高项目开工竣工率。重点是加快中山市东高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东高国砖云安项目、云浮市科程新型材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新型石材加工项目等6个项目的动工建设;力争云浮市雄力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态防火装饰板、环保轻体隔墙板及改性矿渣粉、云安区天然气等18个项目竣工投产。
(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优化增量,引导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培优育强,支持重点骨干企业高位嫁接、兼并重组、上市融资。鼓励支持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深入拓展网上商城、网上政务、电信增值等行业服务。强化与科研院所对接联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和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营造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励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提升核心竞争力、行业带动力。制订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长期规划,推动我区融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加大保护好西江岸线资源的力度,加快完善港口码头基础设施。
(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调整存量,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积极运用先进装备、适用技术和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水泥、硫化工、石材等传统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水泥产业方面,推动产业链从水泥熟料转向水泥成品与水泥预制管柱、水泥构件等深加工,拉长水泥产业链条。硫化工产业方面,加快引进和研发先进生产技术,深度开发硫化工产品,不断提高附加值。石材产业方面,推动产业链向文化创意、工程设计、精细化等方向发展,打造云安石材品牌。积极配合加快新建云浮电厂D厂等电力项目建设,发挥热电联产优势,谋划好周边土地规划,促进电力产业化发展,并培育发展配套产业。加大对重点大型骨干企业的培育和帮扶力度,继续推进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年内重点帮扶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新增“个转企”5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健全完善政银企沟通合作协调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设1.62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家庭农场、现代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建设富林云雾山1000亩茶叶基地、石城托洞云雾山2000亩茶叶基地、六都天锁500亩茶叶基地。力争年内新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三品”认证1个。加快云安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农村普惠金融“八项行动”,积极推进涉农保险,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面增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能力,推动云安农信社改制农商行,支持村镇银行和农业特色小额贷款公司做大做强。深入推进信用村、信用户建设,继续抓好信用示范村创建活动。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流通现代化,把握“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实施的机遇,依托云浮新港优势,围绕“依港兴工、以产促港、港城联动”的发展理念,加快云浮新港物流园区建设。同时,试点探索金融物流新模式。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鼓励发展审计评估、金融中介等中介服务业,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推进“万村千乡”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互动发展。继续跟踪好大云雾漂流度假区项目建设工作,并引导该项目向高端精品方向发展,全力把该项目打造成为我区的A级景区。
二、加快发展平台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实现新突破
加快推进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全力推动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打造发展引擎,增强发展后劲。
(一)提升园区绩效。加快完善园区规划,根据市委、市政府西江新城工业组团的定位和扩容提质的要求,切实抓好园区2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划分产业功能区和产业配套服务区。争取将园区纳入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集聚地。完善园区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开发建设平台,强化市场化运作,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通过与南海区合作,或者引进有实力的第三方共建园区,解决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推进园区污水处理、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园区硬件水平,提高承载能力。力争今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工业增加值26亿元。
(二)加快与南海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南海区对口帮扶我区的有利契机,加强产业合作,有针对性地引入并落地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阔、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每年引进一个超10亿元、一批超亿元的项目。深化两地在农业、金融、科技、人才、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探索民生事业深度合作新模式,启动和实施两区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计划,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用好南海的招商资源,完善网络招商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深度招商引资工作。积极采取灵活务实的招商方式,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对接会和开展小分队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健全大项目跟踪台账制度,提高项目履约度和落地率。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
坚持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强化基础设施统筹,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守护好青山绿水,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城乡建设。
(一)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加快都杨镇(西江新城)建设。根据区划调整的规划,西江新城是我市、我区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我们要坚定不移把新城谋划好、建设好、发展好。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并配合云浮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南广高铁交通枢纽、中央商务区、北湖启动区、东部快线、新城快线等项目建设。推动云安的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居住、行政服务等功能向西江新城集中。近期在新区分别规划建设一所区完全中学和区中医院。同时,及时调整优化六都城区总体规划,加强市容管理、市政管养、交通秩序规范,完善综合执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违规偷排、违法建设和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的查处力度。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强化市容保洁,促进城市管理上新台阶。
(二)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加强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工业商贸强镇和生态宜居城镇。完善各镇总规、控规和专项规划编制,提升各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小城镇项目建设。加大绿化、亮化、美化力度,提升中心城镇品位。围绕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商贸小镇、生态小镇,加快城镇化进程。规划建设高村镇矿产资源加工基地、白石镇西瓜基地、镇安镇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富林镇镁钙矿产资源加工基地以及石城镇石材、松脂和腐竹加工基地的建设,促进小城镇向专业化、集约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三)着力改善交通出行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改造121.21公里,总投资5.73亿元。公路方面,重点抓好省道S368线云城采营至云安大河路段路面改造等公路迎“国检”项目改造工作,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抓好S368线六都连塘至循环经济工业园公路工程、高村至G80广梧高速葵洞出口连接线、G324罗定苹塘至云安白石镇连接线(云安段)二级公路新建工程以及进港公路、Y006大南线路面大修工程和六都坑口桥等项目的建设。完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及公路网修编工作;争取将一批县道和地方公路纳入升级改造计划,提升公路等级;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0公里;坚决查处和打击道路运输行业的非法经营和超限超载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抓好国道G324、省道S368线的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引导行业转型升级,提升道路运输服务水平。水路方面,加快西江3000吨级航道扩能升级整治及云浮新港码头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工作。
四、坚持标本兼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为基、环境优先,着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继续深入实施生态景观林、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到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1.6%,活立木总蓄积262.5万立方米,其中完成生态景观林带84公里,完成10万亩碳汇林工程,完成80条村庄的绿化美化任务。同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推进“一江五道”第一重山的生态保护及林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全面实施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富林等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加快生态文明示范镇建设、幸福村居、“三个宜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农村泥砖房改造等工作。全面划定生态控制线,坚守生态环保红线,实施差别化环境保护准入,强化环境分区控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严格环评审批监管,确保所有新建项目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纵深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污水垃圾处理、畜禽污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保护好西江水源,规范禽畜牧业养殖,严厉打击偷排放、乱排放污水污物行为,切实保护地下水资源安全。
(二)坚持节能减排。继续强化节能目标责任管理,坚决拒绝高耗能重污染项目。全力推进粉尘综合防治、水泥厂和陶瓷厂脱硝、硫酸厂尾气脱硫、锅炉污染治理、黄标车淘汰等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以及采矿、硫化工等重点行业的重金属污染治理。积极推行石材、陶瓷、建材、化工等行业的清洁化生产和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非工领域的节能,坚决淘汰现有企业的落后产能,严控企业的能耗增长和超能耗限额运行。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从快从严查处企业超标排污和偷排放行为。加强对已完成减排工程企业的监管,加快脱硝工程、脱硫工程的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市下达的“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要求。
(三)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耕地保护,按时保质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严格实施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加强闲置土地清查处置,盘活低效用地,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做大土地储备总量。修编完善“三旧”改造规划,着力抓好镇安镇供销社石片厂旧厂房改造项目、仲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河景湾新城项目。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项目用地准入门槛,坚决打击以企业项目名义圈地、屯地、占地行为。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进一步规范河砂开采,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坚决打击偷采滥采河砂和矿产资源行为。继续开展集中整治违法违规企业和打击“三违三抢”行动。
五、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区域发展增创新优势
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深化改革新举措,联系云安发展新实际,坚定不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化拓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活力,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一)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完善行政审批、权力监督、政务服务等机制体制,构建高效优质发展环境。要优化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及标准化建设。要优化市场环境。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立区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规范电子交易平台服务流程,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我区的投资与建设,有效激活发展潜力。要理清权责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后机构设置和事权划分。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三农”活力。巩固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成果,整合更多资源要素支持和服务“三农”发展。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八项行动”,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探索农村金融促进农村治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搭建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导涉农产权有序流转,提升农村土地等资源集约化使用效率。深化信用云安建设。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征信数据有效应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镇级农产品检测站建设,实现农产品检测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
六、致力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今年继续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统筹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广大人民群众。
(一)保障改善民生。积极实施就业创业工程。进一步创造就业机会,2015年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加快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保险法执法检查,促进企业全员足额参保。改造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553户,发放城镇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70户。加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社会福利、养老以及救灾减灾等工作。加快建立各种社会保障衔接和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托底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实行精准扶贫,优化整合扶贫资源,确保完成第二轮三年扶贫攻坚任务。
(二)繁荣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完成教育强区工程,将云安全面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100%;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及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政策;加快学校规范化建设步伐,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范学校建设项目和薄弱学校改造工作;落实南海区对口帮扶云安教育工作相关措施,启动两区教师互派计划,计划8批共120人。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培育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坚持扫黄打非,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挖掘本土文化遗产,打造本土文化精品,继续提升陈璘文化、石艺文化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同步、全面发展。推进实施卫生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以区人民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确保全区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建立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应急救助制度。完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五个一工程”;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确保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落实“单独两孩”等国家调整完善有关计划生育政策,做好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和失独、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帮扶工作。
(三)加强社会治理。继续实施“平安云安”工程,构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巩固深化“六大专项”行动成果及行之有效的做法机制,持续深入地开展打击涉枪、涉毒、“两抢一盗”等整治行动。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整合资源,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反走私综合治理平台。加强互联网监管,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加强法律援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学校、医院安全管理,创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全面推进以城区住宅小区和农村为重点的协同共治体系建设。
七、增强法治理念,推动施政水平实现新提升
(一)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强化用法治的思维、手段和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管理社会事务,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监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执法体制改革,推动规范文明执法。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让社会法人法无禁止皆可为。全面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二)加强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及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清理行政职权和编制权责清单工作,公布区直部门权责清单。完善政务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和基层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更多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逐步实现网上办事全流程、全天候、全地域覆盖。加快在都杨镇设立的云安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改善窗口服务环境,为群众提供更加集中、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进一步完善科学高效发展绩效考评体系。
(三)切实转变作风。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改进作风的有关规定。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做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清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津补贴。实行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切实规范权力行使,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力治庸治懒治散。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一般性支出,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保障发展、取信于民。
我们在全力抓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依法保障公民特别是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继续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工商联、社科联、侨联、文联、人防、气象、防震减灾、档案、保密、地方志等工作。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深感使命和责任重大。加快发展、造福人民是政府施政所向!让我们在中共云安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附件:
1、云浮市云安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预期目标(草案)说明
2、云浮市云安区2015年十件民生实事
附件1
云浮市云安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主要指标预期目标(草案)说明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中高速阶段的新常态。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我国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初步了解,从上而下都将适当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指标,市的发展目标暂定为12%,相应地,云安也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顺势而为。二是面临发展新机遇。当前,中央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省提出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和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新型大都市圈,市委、市政府提出“一江四组团”、“两区带两园”的城市发展格局,佛山市南海区对口帮扶我区工作深入推进,云安撤县设区,都给云安带来新机遇,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
2015年我区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接纳产业转移速度,常住人口将有所增加。按照生产总值增长12%及全区常住人口变动情况测算,人均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1.5%。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一是交通建设、园区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将持续推进,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S368线六都连塘至循环经济工业园公路工程、广梧高速葵洞出口连接线、G324线罗定苹塘至云安白石镇连接线(云安段)二级公路新建工程、江罗高速、省道S368线云安段升级改造工程等交通设施建设加快,G324线迳心岭改造、青洲水泥(二期)等项目有望动工建设,中山市东高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东高国砖云安项目、云浮市科程新型材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新型石材加工项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都将带来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二是我区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都保持高速的增长,基数不断加大(已高过GDP),宜适度下调。为此,安排我区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2014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6亿元,同比增长12.1%。我区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就业政策的推行,民生事业不断进步,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社会消费预期将不断提高。此外,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模式,将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综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与上年基本持平,较为合理。
五、外贸出口及实际利用外资完成市下达任务
2014年我区进出口总额4163万美元,增长43.5%,其中,进口额644万美元,出口额351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57.2万美元,同比下降44.5%。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大形势下,预计2015年我区外贸出口及实际利用外资能完成市下达的任务。
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8%以内
随着改革逐步深入,与居民消费相关的行业继续进行结构调整,餐饮、烟酒、服装、交通等行业相关产品价格温和趋降,行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部分食品价格小幅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8%以内,符合市场预期目标。
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
宏观经济向新常态转变,将刺激企业向转型升级要动力,加大技改创新力度,工业经济效益和质量将进一步向好,企业利润和税收收入增收。国家和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成效体现,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的政策“红利”,以及金融改革持续深化,为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和支撑。我区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城市扩容提质、行政区划调整的落实,交通基础设施大幅度投入,成为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同时也要看到,营改增政策调整,硫化工、石材行业低迷等因素也将对财政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预计2015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
八、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
我区顺利完成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送生目标任务,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高中阶段教育已步入稳定发展期。提出2015年的目标与上一年保持一致,符合我区实际。
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由原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合并而成。近年来,我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惠民政策、就业政策、扶贫措施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快速增长,预计2015年我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有8%的增幅。
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
虽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增多,但我区大力推进“双转移”工作,抓好劳动技能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和城镇转移,就业压力将会得到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总体良好,社会就业稳步增长,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可以实现。
十一、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0.1%
目前,我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由于我区支柱产业都是高能耗产业,节能压力大,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0.1%较为合理。
十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控制在市考核指标之内
2014年我区通过技术改造、管网配套完善工程、提高排放标准要求和削减工程项目等措施按计划完成减排任务。具体情况为: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799吨内,与上年持平;氨氮控制在250吨内,同比减排6.2%;二氧化硫控制在5613吨内,同比减排12.3%;氮氧化物控制在5600吨内,同比减排29.7%。2015年我们将按照我区年度减排目标计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治污减排工程的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落实减排措施和政策,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任务。
附件2
云浮市云安区2015年十件民生实事
一、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2015年7月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100元/人/月。城乡低保补差水平从335元/人/月和150元/人/月分别提高到374元/人/月和172元/人/月,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达到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孤儿集中供养水平1240元/人/月,分散供养水平760元/人/月;落实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城乡医疗救助比例达到70%以上。继续实施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残疾人生活津贴1200元/人/年,重残护理补贴1800元/人/年。
二、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1150元/生/年,初中1950元/生/年。按标准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及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政策。加快学校规范化建设步伐,按照《云安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总体方案》的工作要求,结合2014年创强镇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实际,撤并部分小学或班级,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抓紧实施教育创强工程、规范学校建设项目和薄弱学校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撤并学校寄宿校舍的配套设施。落实佛山市南海区对口帮扶云安教育工作相关措施,启动两区教师互派计划,计划8批共120人,每批人员为期一个月,每半年派出60人以上的教师到佛山市南海区进行学习培训和挂职锻炼。
三、改进医疗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40元/人/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级财政补助标准85元/人/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对参保人患大病、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需个人负担,且符合政策规定的医疗费用达到起付线以上的部分给予赔付。对380名农村接生员和赤脚医生安排生活困难补助。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各配置一辆救护车、一台全自动生化仪、一台500毫安X光机(中心乡镇卫生院配置DR)、一部黑白B超(中心乡镇卫生院配置彩超)、一台心电图仪。
四、强化就业培训服务。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00人,促进创业1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0人。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技术)晋升培训3108人。
五、加强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培训初级卫生救护员300人。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的特别扶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50元/人/月和120元/人/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政 策。
六、优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建成25间行政村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乡村历史文化展示馆,完成20间行政村文化室提升工程, 20间“农家书屋”提升工程,组织送戏下乡20场次,全面实现一村一月放映1场公益电影。继续实行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向社会开放。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建成镇级农民体育健身广场1个。
七、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发放城镇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70户。完成553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改造任务,按照每户不低于1.8万元(市、区、镇三级)标准发放补助资金。
八、改善生态环境。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化学需氧量控制在0.2940万吨内,氨氮控制在0.0220万吨内,二氧化硫控制在0.5080万吨内,氮氧化物控制在0.3880万吨内。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全区绿化美化村庄20条。
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50 公里左右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任务。完成1条小流域综合治理(佛洞河小流域),4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分别是蓬远河、富强河、大庆河、大涌河,总投资约1.32亿元。19宗小型灌区改造工程,2宗田间工程,完成年度投资计划8694万元。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应急备用供水厂建设,完成水厂工程、输水管道等项目投资4900万元。完成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平台(系统)建设。
十、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全面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对全区的村(社区)按每村(社区)不低于10000元/年标准予以补助,进一步提高全区公共法律服务水平。